新闻详情

如何看待一季度的外贸现逆差

日期:2024-04-30 01:39
浏览次数:1449
摘要:

2011一季度经济数据业已公布,外贸进出口6年来首现逆差,如何看待一季度的外贸现逆差。对此,经济界出现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无须大惊小怪,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外贸逆差是建立在出口同样强劲增长的基础上,这表明经济的发展总体还处于良好状态。一季度进出口总值首超8000亿美元,达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 3996.4亿美元,增长 26.5%;进口4006.6亿美元,增长32.6%。贸易逆差为10.2亿美元。尽管一季度出口增速比进口增速慢6.1个百分点,但26.5%的增速依然是一个高水平。换言之,一季度微小的贸易逆差不是因为出口疲弱,而是因为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更强劲,才导致外贸**出现逆差。
  这一点从月度外贸来看更清楚。一季度的外贸逆差只出现在2月份,达73亿美元,但到 3月,出口增长重新快于进口,无论从同比还是环比而言,都有较大增长,同比增速高8.5个百分点,环比增速高11.3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1.4亿美元。这说明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的趋势并未受到破坏,从而全年外贸不大可能出现逆差现象。而进出口增长均强劲的事实,亦表明扩内需的战略起到一定功效,经济整体处于健康运转的状态。
  **,外贸逆差也合乎近年贸易顺差不断减少的趋势,是一个预估中的问题。从一季度外贸逆差的原因来看,主要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春节长假、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前两者,对 2月份的外贸逆差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海关统计,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总体上涨14.2%,其中初级产品进口价格上涨 29.7%,进口金额增加 497亿美元。像铁矿砂、大豆等,进口均价都有大幅上涨。另外,2月正逢春节,也导致出口减少。
  季节因素导致的逆差容易消失,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则会构成对出口的持续压力。原因在于,中东及北非地区的动荡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缓解,未来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会继续上涨。而大宗商品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三成,这可能会放大今后逆差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也是一个持续趋势,再加之煤、电、油、运等成本上升造成的生产压力,会增加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成本,但因受制于外贸结构,企业很难将这些生产成本顺利地通过出口转嫁出去。因而,它们构成了出口的长期不利因素。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相对还处于一个不太高的水平,另外,主要外贸大国的经济随着复苏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增加,劳动力和原材料生产成本的提高对企业竞争力不大会形成特别明显的制约,因此未来几年还不大可能改变贸易顺差的趋势,当然顺差会进一步缩小。从过去几年看,我国的贸易顺差自2008年达到2900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后,一直在减少,2009年剧降到 1600亿美元,去年进一步缩小,不过还保持在1600亿美元的水准。照此下去,今年外贸顺差继续降低,应不奇怪。
  第三,适度的外贸逆差有利于调整外贸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长期看,贸易应当是基本平衡的,过大的顺差和逆差都不利于经济发展。但中国的问题显然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如果说,在外汇短缺时期,为了*汇而鼓励出口,从而出现外贸顺差是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外储已达 3万亿之巨的今天,过于追求出口规模就是不正常的。特别为了出口而压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更得不偿失。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是造成长期顺差的一个因素,但它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仅一部分资源因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加大了贸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要改变这种状况,转变发展方式,从进出口来说,必须着力于贸易平衡,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为主转向追求质量和结构的提升。这就要求在增加包括能源、矿产、粮食等战略物资与资源进口的同时,逐步扩大对**技术设备和服务行业的引进。
  事实上,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出口对国民经济有拉动作用,进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比出口小。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进口的快速增长,而结构合理的进口产品又会给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且,进口增长也有利于我们在国际贸易中掌握主动。而一季度的逆差,恰恰能够起到这种调整进口结构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贸易平衡状况,在现阶段,还可以减轻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压力。
  第四,进口增加亦有利于改善国民福利,促进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贸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汇,也不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它们都服务于国民福利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重视进口有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过去贸易政策的失衡,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更关注生产者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利益,这在发展初期可以理解,但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考虑消费与生产的互动作用,重视放松进口管制以扩大进口规模、降低进口成本,提升消费者福利水平。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来说,进口的大宗商品价格虽然上升,但也很好地保护了国内资源,避免其过快地消耗掉。消费品的大量进口则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直接改善了其福利。进口的扩大还有利于更好地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和灵敏的市场机制,这些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会产生积极作用。退一步而言,即使从出口角度考虑,进口不仅仅可以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术、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也可以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出口市场。
  所以,不必担忧一季度出现的微弱的外贸逆差,这不是个坏事。从**大国的成长规律看,中国经济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就不能长期维持一个较高的顺差,需要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差。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在国家对房地产采取抑制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放缓,以及对汽车实行限购,汽车消费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外贸又出现逆差,那么表明经济中的三驾马车都有问题,中国经济可能有硬着陆的危险。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实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一季度进出口形势本身表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经济运行平稳,微弱的外贸逆差反而为提升外贸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国民福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