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国家海洋局:不排除日本核污染物进入我国海域

日期:2025-05-01 12:17
浏览次数:1206
摘要:

国家海洋局:不排除日本核污染物进入我国海域
311的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核电站在初期所释放出的核辐射量可能是原先估计的两倍多,这意味着日本核泄漏事故比日政府此前承认的要严重的多。日本原子能**保安院称,福岛**核电站有个反应堆压力容器似乎在地震后5小时就已经损坏了。6月,日本政府承认**核电站有3个反应堆出现燃料棒熔化现象,此前,他们一直否认这点。日本原子能**保安院现在估计,**核电站在311地震后一周内的核泄漏量为77万兆贝可勒尔,此前他们的估计是地震后一个月内的核泄漏量为37万兆贝可勒尔。
西太平洋部分海域放射性元素超我国海域300倍,国家海洋局网站日前公布的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初步结果引发各方关注。国家海洋局环保司812日在给科技日报记者采访函作出的书面回复中表示,监测结果表明,受污公海海域远超日方公布影响范围,不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由于此次监测航次获取样品较多,实验室分析检测工作需一定时间,为了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监测结果,我局采用了分批检测、分批公布的方式。回复说,此次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区域位于日本福岛以东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此次公布的是部分站位的首批海水样品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全部检出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其中铯-137和锶-90的*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300倍和10倍,铯-137和铯-134*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回复表示,可以肯定的是,监测区域的海洋生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监测区域不同范围内受污染的程度不一样,不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也不一样。回复说,由于铯-137和锶-90半衰期都约为30年,影响较为持久,尤其是放射性物质经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
自今年3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家海洋局一直在组织开展应对事故放射性应急跟踪监测工作。根据目前监测结果,福岛核泄漏事故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但此次回复表示,根据以往研究,日本福岛以东海域的海洋环流状况比较复杂,主要的洋流有黑潮流系和亲潮流系。黑潮延伸体的大幅度蛇形弯曲及其南北两侧的中尺度涡都是导致这个海域动力上比较活跃的原因,因此,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其主要移动路径是先随着近岸流沿日本东岸南下至东京以东附近海域与黑潮延伸体汇合向东流动,进入北太平洋。但是也有资料显示,亲潮水系的水体也可通过中尺度涡穿越黑潮延伸体向南运动。回复表示: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