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蔬菜市场农药横行暴露监管之缺
日期:2025-05-29 02:50
浏览次数:1262
摘要:
蔬菜市场农药横行暴露监管之缺。有人说,眼不见心静。这话用在食品**上是多么契合我们的心理,虽然唯心主义色彩太浓,眼不见也并非意味不存在,但如果“眼不见”就会“心不知”,不知者当然无畏。看看市场上那些鲜嫩的蔬菜,若非记者报道,有几人知道在采摘的前**,它们还在接受农药的洗礼?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或许宁愿希望记者把这些问题别爆出来,就算有危险吃了不知道,也算“心安”了。但既然爆出就必然需要着实拷问一番:农药横行的蔬菜市场,为何没人出来制止一番?
对农民来说,他们是打农药的直接执行者,但如果把**问题都归咎与此却又过于牵强。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剂的广泛应用,对于农业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是可以用量化标准来度量的。比如,没有用过化肥,没有打过农药的蔬菜,同采用了这些“技术”的蔬菜相比,差距相当明显,前者没有光鲜亮丽的色彩,个头又小,看着不舒服;而且菜上多虫孔,许多人难以接受,在一些人看来有虫意味着菜不好,谁能**虫子啃过的菜不带病菌?同时,一些地区的蔬菜种植,供应市场可能遍及国内,为运输过程中蔬菜不至于腐败,就需要化学制剂农药等。换言之,是市场让决定了农民必须用农药。
而监管部门回应“管不住”又“管不全”,笔者认为,从技术角度考虑并不存在没法管的问题,只要对进入市场的蔬菜都做仔细检查,查出这些打了多层农药的蔬菜并不见得很困难。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不好管,因为几乎大部分农民都用农药,一旦严格查起来,消费者就会没有蔬菜可吃,农民也就没有了收入。当然,有些蔬菜不是农民亲自运输,但从地头到餐桌,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掐住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造成整条链条的断裂。所以监管部门至多是监管不严或渎职的责任,却也非农药蔬菜横行的根本推手。
近日,新华社记者追踪部分蔬菜生产全过程后发现,农药残留超标威胁餐桌**。据菜农介绍,豆角从播种到上市要“喂”11种农药,茄子一次混打4种农药,超范围用药现象严重;基本没有不使用农药的蔬菜;有些蔬菜刚喷过药**天就采收并运往市场销售,**间隔期难以遵守。然而,从田间到餐桌的多个流通环节,“农残”检测竟然一路绿灯。
犹记得,去年海南“毒豇豆”风波和青岛“毒韭菜”事件之后,农业部还专门发文要求加强蔬菜质量**生产监督。但时至今日,仍有大量“农残”超标蔬菜源源不断地进入百姓餐桌,关键原因还在于“农残”监管层面存在严重缺陷。
国内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去年谈及“毒豇豆”事件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蔬菜“农残”超标与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力有关。新华社记者的调查也厘清了蔬菜生产流通各环节监管不力的事实:蔬菜产地农业主管部门解释称既“抓不着”也“管不着”;产地批发市场辩称没有“农残”检测设备,有关部门一年能过来检测一两次就不错了;销地农业主管部门称,样本抽检这种大海捞针的检测方式,即便抽检合格,也代表不了整体蔬菜的**性;销地农贸市场则高估了前面各环节的监管力度,“过来的菜我们都是不检测的”……
不过,若要深究监管乏力的缘由,其根源又在于“农残”检测的多头管理体制之弊。从蔬菜种植到含毒蔬菜上市流通,各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检疫检验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往往都从各自的职能和利益考虑,难免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对当前暴露出的“多头管理”问题、源头监管缺位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及时制定应对之策,尽早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和完备的“农残”检测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