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看不懂的纸上国标:“躲猫猫”的那些事儿
日期:2025-05-01 14:03
浏览次数:1478
摘要:
看不懂的纸上国标:“躲猫猫”的那些事儿。时间延续到2011年岁末,这一数据会更为庞大。暂且不论这些标准如何出台,只想问问,既然有这么多标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问题?我们的国标到底怎么了?三鹿奶粉事件让国人认识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让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一样,如果不是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事件,恐怕没有多少普通消费者会去关注充斥着**术语的食品**国家标准。而除去食品类国标外,各种国标数不胜数。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30日,我国共有“国家标准”23843项。
让人看不懂的“检测过关”
前些日子一则新闻让人读来颇有些黑色幽默感——北京市食品**监控中心发现,部分带有明显酸臭味道的地沟油,按照现有食用油国标检测,竟然也能“合格”。不过,就在这些“合格”的地沟油中,还是查出了10多种致癌物质。
是食用油国标太落后,还是地沟油厂家生产工艺太高?据专家说,并非是因为检测标准偏低,而是因为检测潜在危害物质的范围偏窄。这话听着挺绕人,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国标检测出来的食用油未必都能让消费者放心吧?
据媒体报道,我国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的比例仅为23%。对于这样的消息,所涉部门则予以否认。
让人瞠目的“起死回生”
有些旧国标已经成为摆设,殊不知,一些新制定或修改的国标也让人瞠目结舌。
在一些**企业爆出冷冻食品**门之后,卫生部11月24日正式公布《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国家新标准。其中,金球菌由原标准中的“不得检出”变为“限量检出”。两字之变,内容却天壤之别。因为限量检出意味着,这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可以合法的在食品中出现。如此变化难道是因为我们国人的**能力在种种有毒食品的锻炼下提升了?但卫生部说了,新标准并未降低,是参照国际标准规定,更加科学。
有专家进一步解释,新国标不是退步而是进步。过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设定不能检出,是因为我们的技术达不到,即使规定了具体数值,但实际操作中也没法检测!如此说来,老国标是个什么东西?太不严肃了吧。还有专家进一步教导:“如果都按零风险,企业成本很大,消费者负担也增大,国标没必要非得严于国际标准”。意思很明显,想不涨价就忍着点吧!
更让人震惊的是,今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第13版登载一篇题为“谁在制订食品**标准——专家讲述乳品新国标出台过程”稿件,内容触目惊心。文章披露,西部乳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曾先后三次参加相关乳品标准制订的讨论会,但“我至今也没有明白,反复讨论形成的送审稿,其中一些关键性标准,*后为什么会被推翻?”多名参与标准制订讨论会的奶业专家更是愤怒溢于言表,“我现在没什么可说的了。”“说了有什么用?”
与速冻食品新国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不锈钢炊具新国标。11月初,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宣布,新的不锈钢炊具标准将出台,取代1988年制定的标准。按说推陈出新是好事,但让人奇怪的是,若按新标准,此前下架的一些“问题锅”可能会重新上架销售。无怪乎有人说,既然国标如此更新,我们也就只能用问题锅来煮问题水饺了。
人命关天时标准“躲猫猫”
还有些国标,喜欢玩些文字游戏。近期,有媒体曝出用7种化合物可配制出“化学酱油”,与酿造酱油从口味和质感都相差无几,不过这种化学酱油可含有三氯丙醇物质,能够致癌。令人诧异的是,今年4月份,质检总局公布的对酱油的抽查结果,合格率95.9%。看着合格率挺高,不过,这个合格率可不包括对三氯丙醇的检测。
咄咄怪事!那酱油国标都检测些什么呢?又有专家出来说了,国家行业标准对三氯丙醇物质是规定有限量的,只要控制在限量范围内,就是**的。姑且信之,但这个限量由谁来把握?又由谁来**?是厂家主动按标准生产,还是由消费者的舌头来品尝?如果没有严密的监管,恐怕这个限量也就是个文字游戏而已。
这事还没弄明白,老陈醋也成了酱油的难兄难弟。今年8月份,陈醋业内人士自动揭丑:中国配制食醋标准强调不得使用工业冰醋酸,可怕的是,企业到底使用的是食用冰醋酸还是工业用冰醋酸,目前的技术无法鉴定。所以,这一禁令并没有多少限制效果。也就是说,配制食醋的国标,也是一张“纸老虎”,被锁进了柜子里,企业执行不执行,只有天晓得。
比低标准还糟糕
酱油和醋都不干净,那么纯净水总该是干净的吗?那也未必!国家质检总局今年9月公布了对瓶(桶)装饮用水质量抽查结果,其中6种饮用水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的致癌物“溴酸盐”。
饮用水新国标实施两年多来,并没有管住溴酸盐超标问题。鄂尔多斯市质监局一位副局长委屈地说,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各级质检部门不可能监督到每个企业和每批次产品。要真正解决问题,“仅靠每年一两次检验肯定不行。”
副局长大人的言下之意,虽然我们有了“新国标”,但标准归标准,实际是实际。既如此,还浪费时间和**去制定这个国标干嘛?
同样只管制定不管执行的标准还有蜂蜜国标。2011年10月20日起,由卫生部发布的蜂蜜新国标正式实施,并代替了旧的国标。新国标规定,除非****的纯蜂蜜,**添加其它成分的蜂蜜产品,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明示为“蜂蜜膏”等,或标注“调制”等字样。然而新国标实施一个多月后,北京市场上大部分10月20日后生产的蜂蜜,标准依然是旧国标。无疑,这些蜂蜜厂家并没把国标当回事,生生给了新国标和监管部门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许是因为监管部门本身也没把这国标当回事,也或许是被扇耳光太多麻木了,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再无下文。
馒头国标
去年10月1日,我国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其中规定:馒头必须是圆形,形态完整和美观,没有褶皱、斑点,气味有小麦香;馒头的体积不能太小,1克面粉体积*低限度必须超过1.7毫升;馒头水分有*高限量要求,要小于等于45%,否则极易长毛……不过,国家标准委随即对此否认,称标准中未规定馒头形状,扁的圆的方的都算馒头。
火锅国标
由国家调味品检验中心协会负责起草的《火锅底料国家标准》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带头起草专家称,新标准明确提出底料内不得检出石蜡、苏丹红,清汤和海鲜火锅也将纳入火锅国家标准。此外,国标中规定应标明相应的辣度,共分15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