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比黄曲霉素更大的问题

日期:2025-05-01 12:14
浏览次数:1120
摘要:

质检部门近日公布蒙牛一批牛奶黄曲霉素超标,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巨大关注。抵制蒙牛不喝牛奶的呼声充斥着网络。 
与以前的牛奶**事故相比,这个事件本身并不算严重。首先,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1超标140%,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毒牛奶,或者喝了就会致癌黄曲霉素很容易在农作物中出现。不仅是动物饲料,即使是人的食物,也很难完全避免。如果饲料发了霉,就可能含有较多的黄曲霉素B。这样的饲料被奶牛吃了之后,黄曲霉素B被代谢,会有一部分以黄曲霉素M1的形式进入奶中。黄曲霉素M1的毒性比B要低,不过依然具有致癌性。对于黄曲霉素,无法追求完全避免,只能尽量降低它的存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对牛奶的规定都是:每公斤黄曲霉素M1的含量不超过0.5微克(即0.5ppb)。这个限量并不是**有毒的分界线,而是一个执法界限。也就是说,我们要追求尽可能低的含量,而0.5ppb是实际生产中的控制线。在这个量下,即使是长期摄入对健康的影响也可以忽略,而对于生产增加的成本也可以接受。实际上,超标140%,偶尔吃几次对健康也不会有多大危害。 
作为执法界限,超过了它就违法了,监管部门就要把它当作有害食品处理。而生产者,也就不能生产这样的产品。这样,消费者的**就得到了相当好的保护。但这绝不是说蒙牛的问题就不严重。相反,这说明他们没有认真执行生产规范。牛奶中的黄曲霉素几乎只会来源于生奶,在后续的加工中很难产生,也无法消除。合理的流程应该是对生奶进行检测,如果超标,那么检测出来并不困难。超标的生奶不应该进入下一步生产,也就完全不会等到质检部门来检测才发现。 
食品**符合木桶理论,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带来**隐患。所以,蒙牛的这次事件,比黄曲霉素超标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生产和质控流程存在多大的问题,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据说有蒙牛方面的代表接受采访时称那批产品并未出厂,还在等待*后一道检测。即使不被质检部门抽检,他们自己也会发现问题,而不会使该批产品流入市场。 
在食品生产中,产品生产完毕,确实还会有一些**检测,但是,这道*终检测往往是检测那些会在生产过程中改变的指标,比如总**数之类。把黄曲霉素放在这道工序来检测,非常不合理。首先,生奶中的黄曲霉素含量要高一些,在后面的加工中不会增加。如果检测到生奶超标,就可以直接扔掉。如果不检测生奶,而是检测成品,那么相当于把不合格的原料经过生产加工,做成成品再来扔掉。 
蒙牛的这种说辞,只会有三种可能。**种是他们的生产和质控流程设计不合理。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他们的技术实力到底如何,也就令人生疑。**种是他们不检测生奶或者检测到了生奶超标也没有扔掉,是希望这些超标生奶被合格生奶稀释,*后成为合格产品。这相当于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非正当的目的而故意加入有毒成分。即使在*后的成品中没有超标,这种做法也违反了食品**法中企业要保障原料**的规定……第三种就是,他们撒谎了。 
无论怎样,这都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问题。国外的牛奶,很难出现蒙牛式的问题。中国的牛奶产品的原料,很多来自小户奶农。对他们供应的生奶,要保证其合格,只能是牛奶企业付出更多成本来加大检测力度。否则,生奶引出的问题,将还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