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我国外贸如何在全球较量中突围

日期:2025-07-13 06:05
浏览次数:1274
摘要:

我国外贸如何在全球较量中突围。今年,我国外贸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外贸企业不但要承受**经济疲软、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的外部压力,同时也面临国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经贸2012年春季形势分析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为中国外贸发展总体形势以及中美、中欧经贸关系走势把脉建言。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
  未来十年,对外贸易将进入更为重要的阶段,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
  目前,我国外贸发展有三大问题待解决。**,围绕中国崛起而引发的矛盾。目前,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全球需求萎缩,各国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加之一些国家国内选举的需要,中国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和转移矛盾的重点。我国对外经贸正处在结构调整、矛盾多元、摩擦高发的阶段。
  从国内看,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所谓的结构调整,我的理解是有扬有弃、有保有压。这种调整既要看到结构调整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又不能脱离中国的发展阶段,处理不好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的影响。当前,为了实现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我们正在实施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很突出。此外,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产能扩张的速度将快于国内需求的增长,这种状况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美欧等发达国家要放弃多边贸易体制、放弃多哈回合谈判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他们鼓励产业回归,甚至要处罚向国外转移产能的企业。许多传统上支持自由贸易的利益集团、产业、企业也纷纷放弃自由贸易,倒向保护主义。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必然影响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甚至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已经确立的地位,使我们陷入一个新的错位。
  第三,围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而引发的矛盾。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我们如何调整外贸结构?**升级和多元化之路如何走?我国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向外转移?这种转移对我国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样的规律可循?当前外贸增幅的下降多大程度是因为外需的减少,多大程度是因为国内政策的调整?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我们的支撑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
  谁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买单?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金融危机后,美国已经从危机后的贸易和工商开放转向关注国内的政策。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期:欧洲提出了2020的调整,中国也开始了十二五规划。我觉得这个调整是有代价的。谁为全球的调整来买单?这个问题恐怕是下一个全球经济较量当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外贸结构调整趋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实际上,劳动密集型产业这部分的调整,不在于中国有没有剩余劳动力,而在于与我们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劳动力是否依旧便宜与年轻。我个人认为,未来5~8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势,可能会衰竭到一定程度。因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个转型还要在寻求差异化、升级、实现全球化等方面寻求突破。
  此外,外贸结构调整趋势值得关注。东部沿海地区下一步的走向如何?能支撑我们未来30年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模式是什么?这也是各地都在试点和探索的一个方向。
  外商来华投资的结构以及资本流动也出现了新趋势。首先,外商来华投资已由成本驱动转向了市场驱动。他们不但带来出口还带来进口,并且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过去,外资很少做研发,但当下,外商为了获得中国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其次,欧美的再工业化导致欧美企业撤资的情况屡屡发生。估计未来10年,电子计算机、运输工具和一些电子产品等行业将陆续出现撤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对外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以我国的贸易顺差为例,2008年为2980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是908亿美元,去年我国外贸总顺差已经减少了155亿美元,但是加工贸易顺差上升至3658亿美元。预计十二五末期,我国一般贸易的逆差会进一步增加。加工贸易的成本若高到一定程度,相信十二五末期贸易顺差的结构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国际收支的结构和外贸顺差都可能出现拐点。我们需要做好应对这些变化的准备。
  中美经贸关系或现拐点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李永
  究竟该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目前,美国国会包括美国政府的**气氛很浓。对所谓的大选政治,我的判断是:从中期选举美国29个议员做**广告,到现在的大选阶段共和党候选人高调指责中国,加之近期美国成立贸易执法中心以及修改关税法案等,这些不仅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误解正在加深,还意味着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政策也发生了调整。
  同时,中美共同利益正在减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正在加大,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中也表达了去美元化的声音。金砖五国和一些区域合作,也引起了美国的猜忌乃至战略调整。如果中美没有互信,将导致双方之间在角色定位、角色期待以及对地区的主导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在这种框架下,我个人认为,中美共同利益会变得更加脆弱。
  此外,对于美国而言,世贸组织并没有达到约束并限制中国的目的,美国便利用泛太平洋(601099,股吧)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等双多边措施遏制中国。因此,我认为中美经贸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个拐点。中美经贸关系很难再回到过去的以互补为主的关系,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不大愿意再为中国发展提供动力。
  针对中国,美国的战略可能会出现四个替代:一是投资回归替代,这个替代导致一部分来自中国的投资回流;二是投资目的地的替代,这种替代使美国的企业或不再选择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三是进口来源地替代,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来从中国进口的产品,这个也是一种替代;四是新规则替代,即用新的规则取代中国运用得比较熟练的世贸组织规则,达到重新规范中国贸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