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奶粉进入市场,乳品监管人员有脱卸不了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乳业食品多次遭到打击,让人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近日进口奶粉也被曝大多数都是贴牌奶粉,中国乳品的监管曾被业内人士指责“内紧外松”。在法律上加以严管,同时更应该加大乳品分析仪的推广力度,多管齐下防范问题奶粉危害宝宝健康。
婴儿奶粉牵动无数父母的心。国产奶粉不可信,“洋**”也造假,一时间搅得大家惶惶然,对食品**的信任再次降到冰点。贴牌生产的情况近年来在奶粉行业已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何以相关部门一直没有补上监管的漏洞,让它从一个小窟窿扩大到无底洞,导致“施恩奶粉造假”、“美素丽儿掺杂过期奶粉”等新闻不断出现?这些出现问题的“洋**”还只是沧海一粟。按照央视的调查结果,目前国内100多个“洋**”中,有80多个都是与施恩、美素丽儿一样的贴牌产品,其中有多少问题尚未发现,存在多少**隐患不得而知。
中国乳品的监管曾被业内人士指责“内紧外松”:本土奶粉检测64项,风险监控几百项,国外进口的能检测20项就不错了,对制造商连*基本的许可认证都没有。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当地质检部门回应,他们“很难判断”奶粉是否完全是进口奶源;当地工商部门则表示,他们“没有义务”对产品标出的“****进口”进行核实与检查。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导致职责不明固然是客观原因,但监管部门如此回答,着实让老百姓寒心。在食品**的监管上,相关部门屡屡处于被动,与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有很大关系。由于监管不力,中国的食品**近乎演变为一场灾难。虽然每次事件后,相关部门加快了反应速度,但往往为时晚矣,对老百姓的伤害已经造成,不仅是肉体的,更是精神的,对中国乳业的集体不信任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有89%的消费者,因为“外国的牛生在蓝天下”而选择“洋**”奶粉,当他们得知这可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臆想时,今后还能够相信什么?
打击贴牌奶粉并不难,只要国家质检总局、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职责分明并恪尽职守,形成“有效监管、失管必问责”的完善机制。《问题奶粉进入市场,乳品监管人员有脱卸不了的责任》由上海旦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整理,转载请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