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詳情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發展曆程

日期:2025-05-09 09:12
瀏覽次數:1195
摘要:

1852年,比爾(Beer)參考了布給爾(Bouguer)1729年和朗伯(Lambert)在1760年所發表的文章,提出了分光光度的基本定律,即液層厚度相等時,顏色的強度與呈色溶液的濃度成比例,從而奠定了分光光度法的理論基礎,這就是有名的比爾朗伯定律。1854年,杜包斯克(Duboscq)和奈斯勒(Nessler)等人將此理論應用於定量分析化學領域,並且設計了**台比色計。到1918年,美國國家標準局製成了**台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此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經不斷改進,又出現自動記錄、自動打印、數字顯示、微機控製等各種類型的儀器,使光度法的靈敏度和**度也不斷 提高,其應用範圍也不斷擴大

從儀器理論上講,各種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都是根據比耳定律設計的;而比耳定律研究的是在平行光、單色光的條件下,物質對光的吸收。但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單色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單色光。並且,單色器係統不同,它產生的單色光的純度(光譜帶寬)也不同,並且光通過物質時,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平行光。因此,嚴格地說,實際工作中,任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都不可能真正滿足比耳定律。所以,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都是針對近似平行光、近似單色光的條件設計的。所以,就看誰設計、製造儀器*能滿足或接近比耳定律(或產生的比耳定律的偏離*小),誰的儀器到了使用者手裡,由於非平行光或非單色光產生的分析誤差*小,誰的儀器就*好(當然還有雜散光、噪聲、穩定性等要求)。這就是從儀器學理論,去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設計、製造誤差的*根本、*本質的問題;也是使用者從儀器學理論去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分析誤差的*根本、*本質的問題。

相關搜索:UV-90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759型國產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2800型進口UNICO大屏幕掃描型單光束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