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季度的外貿現逆差
2011一季度經濟數據業已公布,外貿進出口6年來首現逆差,如何看待一季度的外貿現逆差。對此,經濟界出現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無須大驚小怪,這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
可從以下幾個方麵來進行分析。
**,外貿逆差是建立在出口同樣強勁增長的基礎上,這表明經濟的發展總體還處於良好狀態。一季度進出口總值首超8000億美元,達8003億美元,同比增長29.5%。其中出口 3996.4億美元,增長 26.5%;進口4006.6億美元,增長32.6%。貿易逆差為10.2億美元。儘管一季度出口增速比進口增速慢6.1個百分點,但26.5%的增速依然是一個高水平。換言之,一季度微小的貿易逆差不是因為出口疲弱,而是因為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更強勁,才導致外貿**出現逆差。
這一點從月度外貿來看更清楚。一季度的外貿逆差隻出現在2月份,達73億美元,但到 3月,出口增長重新快於進口,無論從同比還是環比而言,都有較大增長,同比增速高8.5個百分點,環比增速高11.3個百分點,當月貿易順差1.4億美元。這說明出口增速快於進口增速的趨勢並未受到破壞,從而全年外貿不大可能出現逆差現象。而進出口增長均強勁的事實,亦表明擴內需的戰略起到一定功效,經濟整體處於健康運轉的狀態。
**,外貿逆差也合乎近年貿易順差不斷減少的趨勢,是一個預估中的問題。從一季度外貿逆差的原因來看,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春節長假、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尤其前兩者,對 2月份的外貿逆差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海關統計,在進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進口均價普遍出現明顯回升,總體上漲14.2%,其中初級產品進口價格上漲 29.7%,進口金額增加 497億美元。像鐵礦砂、大豆等,進口均價都有大幅上漲。另外,2月正逢春節,也導致出口減少。
季節因素導致的逆差容易消失,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則會構成對出口的持續壓力。原因在於,中東及北非地區的動蕩可能無法在短期內得到緩解,未來國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仍可能會繼續上漲。而大宗商品進口占我國總進口的三成,這可能會放大今後逆差出現的概率。另一方麵,國內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提高也是一個持續趨勢,再加之煤、電、油、運等成本上升造成的生產壓力,會增加我國外貿企業的生產成本,但因受製於外貿結構,企業很難將這些生產成本順利地通過出口轉嫁出去。因而,它們構成了出口的長期不利因素。
儘管如此,由於我國外貿企業的整體生產成本相對還處於一個不太高的水平,另外,主要外貿大國的經濟隨著複蘇進程的加快,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增加,勞動力和原材料生產成本的提高對企業競爭力不大會形成特彆明顯的製約,因此未來幾年還不大可能改變貿易順差的趨勢,當然順差會進一步縮小。從過去幾年看,我國的貿易順差自2008年達到2900億美元的曆史峰值後,一直在減少,2009年劇降到 1600億美元,去年進一步縮小,不過還保持在1600億美元的水準。照此下去,今年外貿順差繼續降低,應不奇怪。
第三,適度的外貿逆差有利於調整外貿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長期看,貿易應當是基本平衡的,過大的順差和逆差都不利於經濟發展。但中國的問題顯然是前者而不是後者。如果說,在外彙短缺時期,為了*彙而鼓勵出口,從而出現外貿順差是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話,那麼,在外儲已達 3萬億之巨的今天,過於追求出口規模就是不正常的。特彆為了出口而壓低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更得不償失。
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為主的貿易結構,是造成長期順差的一個因素,但它也使得我國的經濟在國際產業分工體係中處於價值鏈的低端,不僅一部分資源因此冇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加大了貿易摩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要改變這種狀況,轉變發展方式,從進出口來說,必須著力於“貿易平衡”,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擴張為主轉向追求質量和結構的提升。這就要求在增加包括能源、礦產、糧食等戰略物資與資源進口的同時,逐步擴大對**技術設備和服務行業的引進。
事實上,對於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出口對國民經濟有拉動作用,進口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並不比出口小。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進口的快速增長,而結構合理的進口產品又會給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而且,進口增長也有利於我們在國際貿易中掌握主動。而一季度的逆差,恰恰能夠起到這種調整進口結構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我們的貿易平衡狀況,在現階段,還可以減輕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壓力。
第四,進口增加亦有利於改善國民福利,促進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貿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彙,也不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它們都服務於國民福利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重視進口有助於這一目的的實現。過去貿易政策的失衡,鼓勵出口而限製進口,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更關注生產者利益而忽視了消費者利益,這在發展初期可以理解,但到一定階段後,就必須**考慮消費與生產的互動作用,重視放鬆進口管製以擴大進口規模、降低進口成本,提升消費者福利水平。
對中國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來說,進口的大宗商品價格雖然上升,但也很好地保護了國內資源,避免其過快地消耗掉。消費品的大量進口則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直接改善了其福利。進口的擴大還有利於更好地建立開放的市場體係和靈敏的市場機製,這些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都會產生積極作用。退一步而言,即使從出口角度考慮,進口不僅僅可以為出口提供重要的技術、設備、原材料零部件等方麵的支持,也可以改善貿易條件,擴大出口市場。
所以,不必擔憂一季度出現的微弱的外貿逆差,這不是個壞事。從**大國的成長規律看,中國經濟要在國際上發揮更大作用,就不能長期維持一個較高的順差,需要出現一定程度的逆差。一些人可能會認為,在國家對房地產采取抑製政策,房地產投資增速出現放緩,以及對汽車實行限購,汽車消費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如果外貿又出現逆差,那麼表明經濟中的“三駕馬車”都有問題,中國經濟可能有硬著陸的危險。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不大。一季度進出口形勢本身表明,國內市場需求旺盛,經濟運行平穩,微弱的外貿逆差反而為提升外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國民福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