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塑化劑潛伏食品業多年 檢測員意外發現

日期:2025-05-06 12:37
瀏覽次數:1540
摘要:

塑化劑潛伏食品業多年檢測員意外發現

從上月23日開始,整個台灣的食品業經曆了一次劇烈的塑化劑DEHP地震。“這是全球首例DEHP汙染案例,汙染規模亦為**罕見,是台灣版的三聚氰胺事件。”長期研究塑化劑的台灣清華大學化學係教授淩永健說。

據悉,事實上,塑化劑存在於台灣食品中已有近30年曆史,它是如何在現在才被發現的呢?

“台灣版三聚氰胺”的蓋子被揭開,完全是一個意外。

細心母親揭開黑洞

揭開蓋子的是一名52歲楊姓女士,台灣衛生署食品**管理局的一名普通檢測員。今年3月,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稽查檢測時,她意外發現了一個異常訊號,這本不屬於她的職責範圍,因為此次檢測主要是探究益生菌食品中是否含**西藥或安非他命。

然而,這位有著兩個孩子的細心母親還是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將這個異常訊號與各種物質的圖譜進行了一一比對,她意外發現,這個異常訊號其實就是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學名為“鄰苯二甲酸酯”)。接下來的消息更令人吃驚:送檢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劑DEHP的濃度竟高達600ppm,遠超過台灣人均每日攝入標準1.029ppm

衛生署直接將消息通知了台灣檢方,循著益生菌生產廠商提供的線索,*終查出,為了牟利,一家名為“昱伸”的香料公司在其生產的食物添加劑“起雲劑”中加入了塑化劑DEHP

523,當昱伸香料公司的負責人賴俊傑被帶走後,這個黑洞終於呈現在公眾麵前。昱伸是台灣地區*大的起雲劑供應商,它的淪陷隨即引發台灣食品業的地震。之後,賴俊傑在台接受詢問時供認,他在起雲劑中添入塑化劑已將近30年。

塑化劑成監管空白

令公眾疑惑的是,這個原本就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DEHP,是如何成為台灣食品**管理體係的漏網之魚的?

在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看來,DEHP之所以釀成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為關鍵的就是台灣管製架構的失效,“政府冇有辦法管理*新出現的一些化學品”。

據了解,目前,台灣市麵上的化學物質有10萬種左右,大部分都有毒性,而被台灣“環保署”列為毒性化學物質的隻有271種,其中隻有78種屬於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

DEHP就屬於第四類毒性物質,其管理采用“事後報備”,這意味著廠商在使用之前是不需要向監管部門進行備案說明的,“潛台詞是相信廠商不會隨便使用”,而所謂的事後報備往往就成了不報備,所以,“對於第四類有毒物質,監管隻是名義上的”。

矛頭直指檢測製度

而台灣清華大學化學係教授淩永健將此次事件的矛頭直指檢測製度:“我們的檢測中心不會檢測DEHP,因為這並不在檢測列表中。”據了解,在台灣,通常的食品檢測隻是去看肯定性列表的物質是否含有、否定性列表物質是否冇有,至於不在這兩項列表上的物質,通常並不會引起檢測員的注意。

然而,正是這樣的小概率事件釀成了影響如此深遠的食品**事件。“今天隻是意外發現了包括DEHP在內的六種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但以後說不定還會有什麼我們不知道或長期忽略的物質出現。”“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實驗室檢測製度,加強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實驗室**檢測,以彌補一般的政府檢測部門所作的例行檢測的不足。”淩永健說。他建議,每年都應做一次例行性的食物檢測,並建立它的酯紋圖庫,後一年跟前一年相比,就會發現有什麼新的化學物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