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中國個人總體持有可投資資產規模達62萬億
日期:2025-05-07 07:37
瀏覽次數:1925
摘要:
62萬億錢袋子如何打理
前不久,招商銀行和貝恩管理顧問聯合發布了《2011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個人總體持有可投資資產規模達62萬億,較2009年末同比增加約19%,可投資資產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中國高淨值人士數量已達50萬人。
62萬億的錢袋子如何打理?作為全球私人財富增長*為迅速的國家,百姓對於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住宅投資降溫度
過去10年裡,住宅投資一直是國內財富管理的主要方式,但不斷加碼的樓市調控,正在改變這一局麵。
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今年5月,新房住宅成交總量為6269套,僅為4月份的51%;截至5月29日,北京5月內二手住宅交易套數為7190套。北京中原地產指出,這是*近28個月來二手住宅成交的*低穀。
招商銀行的報告顯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以上的中國內地高淨值人群直接購買國內住宅的投資熱情下降。60%以上高淨值人士傾向於減少或維持不變現在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投資性房地產在高淨值人群資產配置的比重從2009年初的17.9%下降到2011年初的13.7%。
“考慮到國家對房價的調控,未來應該不會再增加對住宅的投資,可能會考慮其他方式參與投資。”長期投資房地產的何先生表示。與他相同,報告指出,9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的1—2年將不再增加房地產市場投資,一半的高淨值人士表示逐步在撤回房地產市場上的資金。
對於選擇繼續投資房地產的高淨值人士,投資方式也有所改變。約40%的受訪者表示未來1—2年“轉為購買商鋪,或通過房地產信托、地產基金等參與投資”。
此外,報告在對國內30個省市的300餘名房地產從業人員的調研也顯示,多數房地產從業人員認為房地產市場投資人士信心顯著降低,普遍不看好房市在2011年將保持高速增長。這表明住宅類房地產投資市場正在逐步降溫,住宅投資需求將逐步讓位於剛性需求。
短期理財產品受寵
端午節小長假,各家銀行爭相推出假日超短期理財產品,期限在3天—14天不等,預期收益在2.8%—4.4%之間,一些熱衷於銀行理財投資的投資者也早已瞄準了超短期理財產品。
“現在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遠高於活期利率,又便於資金的周轉,而且基本上冇有什麼風險,把錢存在銀行還不如買銀行理財產品。”正在北京市朝陽區某家銀行辦理業務的張先生說。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基本實現預期收益,一些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更讓不少投資者嘗到了“甜頭”,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正在成為投資者競相爭購的對象。投資者在各個銀行間詢價,發現同期*高收益的理財就迅速出擊。
據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達到了3691隻,同比增幅超過****;發行規模約計4.17萬億元人民幣,這一規模已經超過2010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的一半。4月,65家銀行在境內共發行1323款個人理財產品,較3月雖減少164款,但數量上仍維持高位發行。今年理財產品發行爆發式增長已超出了市場預期。
業內人士分析,房地產市場遭遇調控、股市低迷、通貨膨脹使得銀行理財產品近期逐漸升溫。由於收益遠超銀行存款、而且風險適中,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很多追求穩定投資回報的投資者的選擇之一。
股票市場多觀望
證券投資作為一種理財投資工具已經為大多數老百姓接受。普通老百姓希望通過證券投資分享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
在通脹壓力難以緩解、持續緊縮預期猶存的背景下,A股市場頻繁震蕩、波動加劇。2011年7月,A股市場呈現出下跌格局,上證指數前半月一路衝高至2800點附近,月末在高鐵事件影響下,以高鐵板塊為代表的權重股受挫下跌,拖累市場。截至7月29日,上證指數收於2701.73點,單月下跌2.37%。
國泰君安**經濟學家李迅雷*新撰文表示,目前在股價不斷下跌過程中,交易量越來越萎縮,表明市場交易的參與者在減少,股價波動由少數人決定,多數人之所以選擇觀望,原因是對未來經濟或市場趨勢把握不準,不敢輕舉妄動。
在避險情緒升溫的同時,債券基金、保本基金等低風險投資品種則開始大行其道,成為內地公募基金發行市場的重頭戲。
近日在上海舉行的“2011陸家嘴論壇”,專門以“建設上海資產與財富管理中心”為主題舉行了一場高層對話。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妙根援引數據說,13年間,內地公募基金機構數增長了10倍,目前已經超過60家。2010年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增長至2.5萬億元,較1998年的107億元實現了高達233倍的增長。
除了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另一主打產品——基金專戶在過去兩年中異軍突起。與此同時,其他資產管理機構也在不斷壯大。占儘渠道和客戶*勢的銀行理財產品,從“灰色地帶”走出的陽光私募,以後起之秀身份崛起的券商集合理財,2010年私募股權投資類產品的年末餘額較2009年增速達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