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蔬菜市場農藥橫行暴露監管之缺

日期:2025-05-08 16:45
瀏覽次數:1255
摘要:

蔬菜市場農藥橫行暴露監管之缺。有人說,眼不見心靜。這話用在食品**上是多麼契合我們的心理,雖然唯心主義色彩太濃,眼不見也並非意味不存在,但如果眼不見就會心不知,不知者當然無畏。看看市場上那些鮮嫩的蔬菜,若非記者報道,有幾人知道在采摘的前**,它們還在接受農藥的洗禮?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或許寧願希望記者把這些問題彆爆出來,就算有危險吃了不知道,也算心安了。但既然爆出就必然需要著實拷問一番:農藥橫行的蔬菜市場,為何冇人出來製止一番?
對農民來說,他們是打農藥的直接執行者,但如果把**問題都歸咎與此卻又過於牽強。從現代農業生產來看,農藥化肥等化學製劑的廣泛應用,對於農業的生產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而且這種促進是可以用量化標準來度量的。比如,冇有用過化肥,冇有打過農藥的蔬菜,同采用了這些技術的蔬菜相比,差距相當明顯,前者冇有光鮮亮麗的色彩,個頭又小,看著不舒服;而且菜上多蟲孔,許多人難以接受,在一些人看來有蟲意味著菜不好,誰能**蟲子啃過的菜不帶病菌?同時,一些地區的蔬菜種植,供應市場可能遍及國內,為運輸過程中蔬菜不至於腐敗,就需要化學製劑農藥等。換言之,是市場讓決定了農民必須用農藥。
而監管部門回應管不住管不全,筆者認為,從技術角度考慮並不存在冇法管的問題,隻要對進入市場的蔬菜都做仔細檢查,查出這些打了多層農藥的蔬菜並不見得很困難。但另一方麵,也確實不好管,因為幾乎大部分農民都用農藥,一旦嚴格查起來,消費者就會冇有蔬菜可吃,農民也就冇有了收入。當然,有些蔬菜不是農民親自運輸,但從地頭到餐桌,這一係列的過程中,掐住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造成整條鏈條的斷裂。所以監管部門至多是監管不嚴或瀆職的責任,卻也非農藥蔬菜橫行的根本推手。
近日,新華社記者追蹤部分蔬菜生產全過程後發現,農藥殘留超標威脅餐桌**。據菜農介紹,豆角從播種到上市要”11種農藥,茄子一次混打4種農藥,超範圍用藥現象嚴重;基本冇有不使用農藥的蔬菜;有些蔬菜剛噴過藥**天就采收並運往市場銷售,**間隔期難以遵守。然而,從田間到餐桌的多個流通環節,農殘檢測竟然一路綠燈。
猶記得,去年海南毒豇豆風波和青島毒韭菜事件之後,農業部還專門發文要求加強蔬菜質量**生產監督。但時至今日,仍有大量農殘超標蔬菜源源不斷地進入百姓餐桌,關鍵原因還在於農殘監管層麵存在嚴重缺陷。
國內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去年談及毒豇豆事件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蔬菜農殘超標與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有關。新華社記者的調查也厘清了蔬菜生產流通各環節監管不力的事實:蔬菜產地農業主管部門解釋稱既抓不著管不著”;產地批發市場辯稱冇有農殘檢測設備,有關部門一年能過來檢測一兩次就不錯了;銷地農業主管部門稱,樣本抽檢這種大海撈針的檢測方式,即便抽檢合格,也代表不了整體蔬菜的**性;銷地農貿市場則高估了前麵各環節的監管力度,過來的菜我們都是不檢測的”……
不過,若要深究監管乏力的緣由,其根源又在於農殘檢測的多頭管理體製之弊。從蔬菜種植到含毒蔬菜上市流通,各環節涉及農業、質檢、工商、檢疫檢驗等多個部門,但各部門往往都從各自的職能和利益考慮,難免造成誰都管,誰都不管的尷尬局麵。
對當前暴露出的多頭管理問題、源頭監管缺位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及時製定應對之策,儘早建立一套更加科學和完備的農殘檢測監控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