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我國飲用水新標準和歐美國家相比有何異同

日期:2025-10-08 14:31
瀏覽次數:11805
摘要:
       我國飲用水新標準和歐美國家相比有何異同,我國飲用水新國標自今年7月1日起,便進入強製實施階段。但是新國標具體新在哪裡,又為什麼不被強製執行,這是個很困擾我們的問題。從水質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理論上,達到新國標的水可以直接飲用,而事實上,歐美很多國家的自來水已經能夠直接飲用。那麼,我國新的水質標準和歐美國家相比,有哪些異同呢?

新國標“新”在哪?

實際上,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在2007年7月1日就已正式實施了。但當時隻是一個倡議性標準,5年之後的2012年7月1日,才成為強製性的。

縱向比較,不難看出新國標有了明顯改進。與“舊國標”相比,新國標中的水質指標從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並修訂了原指標中的8項。其中,毒理指標中有機物的種類,由5項擴充到53項,是原來的10倍多。水質指標更加具體化、多樣化、嚴格化,這的確是前進了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有幾個指標的限值雖然冇有調整,單位卻發生了變化。例如,毒理指標中氯仿(三氯甲烷)的*大濃度,由60微克/升變成了0.06毫克/升。雖然前麵的數據看上去小了很多,但微克變成毫克,標準其實冇變。不過,采用毫克/升的單位,與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做法是一致的

與多國標準橫向比較

我們再把中外的飲用水衛生標準橫向比較一下。

2004年出版的《國際飲用水水質標準彙編》一書介紹,**上*具**性的三大飲用水標準,分彆是世衛組織的《飲用水水質準則》、歐盟的《飲用水水質指令》(1998年)和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這三個標準是各國製定水質標準的重要參考依據。

世衛組織的《飲用水水質準則(第三版)》(2005年)共有172項,它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巴西、阿根廷、南非、匈牙利、捷克等國直接照搬。我國新國標的106個指標中,有46項指標的標準與世衛組織的相同。但也有14個指標,是中國有,而世衛組織標準冇有的。錳、銅、汞、氰化物等11個指標,中國比世衛組織“管”得更嚴,隻有鎘、氯乙烯、三氯乙烯和樂果(一種農藥)這4個指標比世衛組織“鬆”——限定值高於世衛組織標準。另外,世衛組織標準中有64個指標冇明確限值,世衛組織的解釋是,“飲水中存在的含量對健康無影響”、“飲水中的濃度遠低於會產生毒性作用的濃度”等。

歐盟的《飲用水水質指令》被歐盟各成員國采用,我國新國標中大多數無機物指標與它一致,而且硼、鉬、氟化物及硝酸鹽則比它更嚴格。但我國在不如歐盟“苛刻”的8個指標中,氯乙烯和三氯乙烯這兩種有機物再次現身。與我國新國標相比,歐盟標準的指標項目較少,隻有48項,並且還是由1995年版本的66項中“砍”下來的。不過,歐盟很多國家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美國的《國家飲用水水質標準》分為**和二級。**標準有69項,都是有法律強製性的,國內**的公共供水係統必須達到這一標準。二級標準共有15項,都屬於“無礙健康的指標”,既有影響水的顏色、氣味、口感的雜質,也有對人體皮膚、牙齒的色澤產生影響的雜質。雖然聯邦政府把它視為推薦性標準,但州級政府也可根據本地水源情況,有選擇地“升級”為強製性指標,與我國新國標中對**物質的濃度限製都是強製性標準不同。

頗具特色的是,美國飲用水**標準中的每個指標對應兩個濃度限值,分彆是*大汙染物濃度(MCL)和*大汙染物濃度目標值(MCLG)。後者指的是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的汙染物濃度上限,標準比前者嚴格得多,但冇有強製力。

此外,**標準中還列出了各種汙染物的危害和來源,這是包括歐盟和世衛組織在內的很多水標準都冇有提到的。綜合來看,中美兩國標準“PK”的結果,可說是“各有所長”。*大汙染物濃度(MCL)相同的指標冇有幾個,有不少數值甚至相差數倍。中國比美國更嚴格的共有23個指標,如劇毒的氰化物,我國新國標的濃度限值為0.05毫克/升,而美國則為0.2毫克/升;美國對砷的濃度限值為0.05毫克/升,是我國“新國標”的5倍。與此同時,美國比我國嚴格的指標則有17個。這17個指標多為有機物,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再次榜上有名。令人吃驚的是,我國三氯乙烯的濃度限值是美國的14倍。另外,在美國的飲用水中,有機物“1,1,1-三氯乙烷”*多隻能有0.2毫克/升,但在我國卻可以高達2毫克/升,相差10倍

兩種有機物卡得不夠“狠”

我國新國標的指標項目很多,對付常規無機物的嚴格程度已經不亞於國際**的三大標準。但對有機物的限製我國還不夠嚴厲,在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兩項上更是顯得“心有點軟”。據了解,這兩種有機物都是常用的工業原料。氯乙烯是無色氣體,用途很廣、強度和穩定性都很突出的材料PVC(聚氯乙烯)就是由它聚合而成的;比它多兩個氯原子的三氯乙烯,則用作金屬的脫脂劑和脂肪、油、石蠟等的萃取劑。氯乙烯會損害肝功能,長期接觸和攝入會導致肝癌;三氯乙烯除了毀肝,還有一定的麻醉作用,會引發神經功能障礙和***紊亂。這應該就是國際上嚴格限製它們在水中含量的原因了。

在我國新國標的諸多項目中,許多物質在水中都是無色無味的,公眾很難察覺到水質的變化,而水垢(即水硬度,碳酸鈣的含量)卻非常直觀,既能看出來又能喝出來。我國新國標對水硬度的要**不超過450毫克/升,超過歐盟(60毫克/升)、日本(300毫克/升)和加拿大(300毫克/升)的標準。美國對飲用水的水硬度冇有要求,但據記者了解,美國的自來水其實很“軟”,幾乎冇有水垢。

值得一提的是,因惡性通貨膨脹“聞名**”的非洲國家津巴布韋,其飲用水標準對砷、銅、鉻等指標的要求比我國更嚴,在無機物指標中,隻有鉛的濃度限值高於我國新國標。但據我國商務部網站今年2月報道,如今有400萬津巴布韋人麵臨因水汙染而帶來的**威脅。

由此可見,標準定得嚴固然是好,但若是不能落到實處,對民眾來說,也隻是“浮雲”。是的,就算新飲用水標準的出台,但是卻不被執行,就猶如一縷煙飄過,不被**人關注。希望新標準的出現,大家能夠認同並執行起來,這樣也能體現國家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