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訂單短單走紅
外貿訂單短單走紅
國際性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出現的外貿訂單“長單”變“短單”現象,自去年以來有所擴大。據前不久閉幕的廣交會數據顯示,出口中“短單”占到89%,顯示出當前外貿環境愈加複雜,歐盟、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經濟前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據記者調查,中山的服裝、製鞋、燈飾等各傳統產業都存在這一現象,有企業的“短單”占到訂單的近5成,企業生產流程被打亂,經營風險提升。
“短單”增多企業受困擾
通佳鞋業已在中山經營了20年,但現在被迫將一些製造部分遷到了廣西。這家企業以出口為主,每月製鞋產量約60萬雙。“我們會把中山工廠做不完的部分鞋麵,拿到廣西工廠做,然後運回中山再加工。即使這樣,成本也比在中山做少。”通佳鞋業專員楊言儒稱,金融危機之後,海外市場采購商學習日本豐田 “零庫存”的做法,以前的一些“長單”變成了“短單”。
另一家服裝企業的“短單”現象比通佳公司要嚴重得多。負責進出口業務的經理溫銳強告訴記者,以前幾乎冇有“短單”,但現在企業訂單有近四成是“短單”。
中山檢驗檢疫局石岐辦事處主任丘毅稱,企業以前“長單”多,客戶少但量相對固定,生產工藝更簡單流暢,但不少“長單”變成了“短單”,各個“短單”的要求不同,打亂了原有的生產流程,企業需要根據這種變化,投入資金改變內部設置。而*大的問題是,全年的訂單變數增大,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幅提高。
“謹慎出手”已成采購商首要法則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出口企業 “短單”增多?中山檢驗檢疫局有關人士認為,歐盟是中山企業的主要貿易夥伴,金融危機引發的債務危機仍然困擾著歐洲經濟。美國市場雖在向好,但美國民眾在金融危機之後改變了消費習慣,開始傾向於實用與節約。
“歐盟經銷商對金融危機心有餘悸,不敢下長單。高失業率使得美國貿易商偏向於儘可能地減少庫存,將以往的一個長單分解成幾個短單來規避風險。”丘毅介紹,率先擺脫金融危機的新興市場,雖然需求高,但受政局不穩定等因素影響,“謹慎出手”已然成為這些新興市場貿易商國際采購的首要法則。
事實上,並不是“短單”就一定會致企業於沼澤之中。聯凱鞋業經理張瑞政將目前企業承受的壓力列四大類:工人工資每年上調、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行政部門費用上調。在壓力麵前,“短單”顯示了一些優勢。“短單增強了企業規避成本上升風險的能力,短期內人民幣彙率、原材料價格、人工費用等成本上漲幅度可控,企業經營壓力相對較小。”
企業爭取提高合同首付比例
新外貿形勢下,企業該如何應對“長單”變“短”的狀況?中山檢驗檢疫局給出一些應對建議。
首先在應對彙率方麵,中小企業在簽訂合同時應提高合同的首付比例,來降低彙率變動風險,防止彙兌損失。如簽訂合同首付比例由以前的 5%-20% 提高到30%-40%;也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升值極限,超過極限值就相應調整出口價格來應對,企業也可以進行貸款切換,提前歸還人民幣貸款,再換成美元貸款;利用金融工具規避彙率風險,遠期交易,提前鎖定遠期彙率,在與進口商進行結算的時候力爭用人民幣結算,加快開發非美元結算國際市場等等。
其次在應對原材料成本上升方麵,企業應該通過實施費用節減計劃,能源結構改造等方法儘可能地減少浪費,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單位成本。
再次在應對勞動力、熟練工儲備不足方麵,企業應該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主動去找人才,企業也要努力改善自身的軟硬件條件,給員工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來留住人才,同時企業還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熟練程度。
政府部門又該如何適應外貿新形勢?中山檢驗檢疫局建議,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服務體係,在銀行信貸資金政策等方麵給予中小企業區彆對待,緩解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