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海外光伏企業破產德企慫恿製裁中國

日期:2025-05-08 15:43
瀏覽次數:1142
摘要:

海外光伏企業破產德企慫恿製裁中國。由於債務危機從歐洲向美國蔓延,剛剛回暖的全球光伏市場再度風聲鶴唳,海外一些光伏大廠更因抗不住“寒冬”而出現倒閉。僅上個月,美國就有三家太陽能公司宣告破產,其中包括在業內頗有聲望的加州太陽能電力公司(Solyndra)。這在部分海外人士看來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擠壓所致,而德國企業更不斷遊說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製裁。
德國企業遊說歐盟製裁
蘋果公司近年來的強勢崛起,曾被視作“走自己的路,讓彆人無路可走”的企業範本。如今,中國光伏企業也被海外業者貼上了同樣的標簽。
由於債務危機從歐洲向美國蔓延,剛剛回暖的全球光伏市場再度風聲鶴唳,海外一些光伏大廠更因抗不住“寒冬”而出現倒閉。僅上個月,美國就有三家太陽能公司宣告破產,其中包括在業內頗有聲望的加州太陽能電力公司(Solyndra)。這在部分海外人士看來是中國光伏企業的擠壓所致,而德國企業更不斷遊說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進行製裁。
海外光伏公司接連“關門”
據悉,今年8月份在美國申請破產的另外兩家光伏公司分彆是位於麻薩諸塞州的長青太陽能公司和位於紐約州的光譜太陽能公司。
而今年春季,英國石油公司旗下的太陽能公司BPSolar也停止了生產。此外,奧地利知名光伏製造商上等能源公司(BlueChipEnergy)也於7月底宣布破產。
GTMResearch的調查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美國約有五分之一的光伏產能因破產或停產而消失,主要原因是無法與中國廉價太陽能產品競爭。
一連串的企業破產已引起了海外輿論的高度關注。《紐約時報》對此評論說,這些破產事件表明,在全球太陽能產業領域,中國已經獲得**壟斷優勢——中國已經壟斷全球60%的光伏市場。雖然歐美和日本的太陽能公司在技術上仍然擁有**中國的優勢,但在成本控製方麵卻完全無法與中國公司相比。
事實上,近年來的確有不少中國一線光伏廠商大舉挺進海外市場,與當地企業短兵相接。如尚德電力於200911月宣布在美國建設頭個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成為頭個在美設廠的中國光伏組件製造商。此後,賽維LDK也宣布,以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70%股份,由此進入北美光伏下遊市場。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太陽能產業標準的製定者。”波士頓清潔能源產業研究中心GTMResearch分析師ShayleKann說,“現在許多公司都在爭相向中國太陽能公司提供優惠以便贏得生意。”
德國企業慫恿歐盟製裁
但在競爭對手眼中,中國光伏企業的到來卻不是一件好事。
GTMResearch報告指出,目前美國僅有兩家光伏公司能夠與中國競爭,一家是FirstSolar,其采用的碲化鎘薄膜電池生產技術與中國同行完全不同。另一家是太陽電力公司(SunPower),該公司能夠幸存的主要原因是該公司產品的轉換效率極高,中國產品無法替代。
據悉,剛剛關閉加州一座工廠與德國若乾生產線的德國大型光伏組件製造商SolarWorldCEO阿思拜克(FrankAsbeck)已聯合其他企業向德國政府與歐盟進行遊說,認為中國的光伏企業向歐洲市場傾銷,政府應該進行製裁。
一時間,中國光伏企業在麵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同時,不得不迎接貿易政策變化的挑戰。
市場變化是破產主因
國內光伏企業並不認同“海外企業破產由中國企業所致”的觀點。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美國長青太陽能公司的商業策略還是幾年前製訂的。那時作為光伏組件原料的多晶矽價格正在高位運行,而該公司希望通過使用較少的多晶矽來獲得競爭優勢。但不幸的是,*近兩年多晶矽的價格連續暴跌,從2008年初期的每公斤接近500美元跌至目前的每公斤50美元。
 “在此期間,長青太陽能公司幾乎冇有時間進行行業再定位,而其單一的技術也根本無法和其他廠家一樣迅速應變。此外,該公司也受到美國本土企業FirstSolar崛起的影響。”業內人士說。
而對於德國企業一再提出的製裁申請,江蘇某光伏組件企業負責人表示,“相信歐盟不會輕易接受申請,因為如果真的接受了,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會急劇上升”。
 “反傾銷有兩個基本的判斷,一是政府有冇有補貼?事實上,中國政府對這個產業冇有直接補貼。**,我們中國企業有冇有低於市場價格的行為,到國外去傾銷?假如冇有,也不成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常務理事馬學祿對記者說。
他表示,希望通過企業與企業之間、協會與協會之間的對話,來實現更好的產業對接,實現光伏產業在全球的合理分工,以降低成本。他還表示希望通過對話化解對立和對抗的情緒。
上海交大太陽能研究所的崔容強教授則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國內應用市場的啟動來證明中國光伏產品並非向海外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