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兩岸將加強核電****機構合作

日期:2025-05-08 20:44
瀏覽次數:1194
摘要:

兩岸將加強核電****機構合作。剛剛在成都閉幕的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宣布一項共同建議,支持第七次兩岸兩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會談將核電**納入商談議題,推動兩岸建立核電**信息通報機製。
這是國共兩黨和兩岸各界人士**就兩岸核能**議題提出共同建議,通過對話平台就兩岸民眾的“核”心關切達成共識,時間距離日本福島核事故還不到兩個月。
這項建議還提出,加強兩岸核電****機構合作,針對核電事故應急管理與**技術進行深入交流,提高兩岸核電**水平,共同預防核電事故。
事實上,兩岸核能界在營運和技術層麵已有多年的交流,日前就兩岸核能**合作的現狀與未來專程采訪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龍茂雄。
目前,大陸在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在建18個核電機組,台灣的核一、核二、核三電廠也裝有共6部核電機組。一衣帶水、休戚相關的兩岸同胞如何共同應對核能**,在福島核事故後迅速上升為兩岸民眾尤其是台灣民眾的關切。
兩岸“核”心一拍即合
問:您認為是什麼因素促成這次兩岸文化經貿論壇就核能**合作達成共識?
龍茂雄:這次能一拍即合,我覺得主要存在三個方麵的因素。
首先是核**本身冇有地域限製。不論是過去在美國發生的三裡島事故或在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還是*近發生的日本福島核危機,幾次重大核電事故給人們帶來的*直觀感受就是:核**保障不受地域限製,它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家事”,而是整個區域甚至整個“地球村”的“村裡事”。
任何一個地區的核電站出現問題,都會波及全球的核電發展,對**各國民眾的身心造成巨大影響,尤其在心理方麵,因為和原子彈“出身相近”,導致核電事故給民眾造成的實際影響,遠不及心理方麵的影響。兩岸唇齒相依,地域鄰近,經不起在任何地方發生核**事故,這是雙方能就核能合作達成共識的主因之一。
其次,兩岸對核**都高度重視。大陸和台灣高度關注核事故對兩岸同胞身心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所以一經提出就達成了共識。
再來是基於彼此對核電**發展都充滿信心。核能是上世紀人類在科技方麵取得的*偉大的成就之一。作為一種低碳能源,核電的**性、經濟性、環保性在業界已取得基本共識;核電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可以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的一種能源選擇。兩岸都充分認識到發展核電對於改善能源結構、減小碳排放、保障能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麵的重要作用,相信通過充分吸取福島核事故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核電技術水平,兩岸能夠確保核電**發展,使核電更好更**地為我所用。
問:據了解,台灣的核電發展較大陸要早,目前在的技術、運營管理和人才培養等方麵,各有何特點?
龍茂雄:應該說,核電項目在哪個環節上都不能出錯,從廠址選址、開工建設到運營管理,從運維、後處理到退役等任何方麵都不能出問題。兩岸的核電發展並冇有明顯的*劣高下之分,因為從核**的角度來說,哪個環節都不允許有“劣勢”存在。
核電是台灣**大能源支柱,目前台灣擁有三座核電站。據統計,台灣核電站自1979年正式運轉以來,在全年發電總量中所占比例達到了23.6%。台灣核電發展較早,大陸從台灣同行那裡學習到很多核廢料處理技術的知識。另一方麵,大陸的核電技術起步雖晚但發展快,不斷消化吸收**上的**核能技術,台灣這幾年冇有建更多的新核電機組,台灣同行們可以從兩岸核能交流中了解到***新核能技術。
在核電站的營運管理方麵,雙方做得都很好,這幾十年來都不曾發生大的事故,在**績效方麵保持了較高水平,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充分認可。
交流渠道始終暢通
問:那截至目前,兩岸就核電主要進行了哪些交流,對相互之間的發展又起了哪些具體作用?
龍茂雄: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兩岸**機構就開始了核能技術方麵的交流。從1996年到2010年,中國核學會與台灣核能科技協進會連續在台北、廣東大亞灣、浙江、深圳等地舉辦了10場兩岸核能學術交流研討會。
2007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成立之後,在200910月和台灣核能科技協進會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此基礎上陸續開展了很多促進兩岸核能產業發展的實質性合作,為兩岸核能企業間加強合作搭建了橋梁。
比如去年4月在北京召開的兩岸廢物處理技術研討會上,台灣介紹了近年來在核電發展上所累積的廢物處理方麵的技術和經驗,值得大陸同行借鑒。又如去年11月份,針對一線操作員的培訓問題,雙方在福建寧德舉辦了海峽兩岸核電廠**運行技術培訓研討班,邀請了大陸和台灣地區長期從事核電廠現場操作和管理的專家授課,共有來自17家核電公司及3家核電研究院近70名技術和管理人員參加,反響很好,雙方計劃今年還將繼續舉行相關的培訓活動。
在今年61315日,雙方將在南京舉辦海峽兩岸核電廠事故應急管理與技術研討會;預計第三或第四季度,還計劃在台灣召開首屆海峽兩岸核能合作研討會,目前正在協商主題和日程。
兩岸這些年在核能方麵的合作非常愉快。台灣和大陸血脈相通、文化相通,溝通便利,對對方提出的議題都給予積極響應,兩岸核能**技術交流渠道一直是暢通的。
問:除學術研討會和技術培訓班等形式,兩岸核能界的互動中包含技術參觀和實地考察嗎?
龍茂雄:有的。在兩岸核能協會、學會的組織下,大陸的相關單位經常去台灣開展核能**技術交流,實地考察台灣的核電站、研究機構和相關技術設施。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原本在去年年底安排了一個赴台的技術交流和考察的活動,因時間安排問題未能如期,但台灣方麵一直都在盛情邀請。在召開技術研討的同時進行技術參觀,這是兩岸交流中非常常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
台灣同行也經常來大陸參觀我們的核電站,這之間不存在任何障礙。相互考察都受歡迎。早在19986月份,台灣核能科技協進會就組織了赴大陸核電技術考察團,在深圳、秦山、北京和太原四地進行了參觀交流。除去學術文化交流,兩岸核能合作相關活動已經開展了數十項,從20098月至今,核能協會也多次接待了台灣方麵的來訪團。
核能界的“非常開放”
問:在外界看來,核能界的合作交流應該相當謹慎才對。
龍茂雄:有不少人感覺,跟其他行業的開放程度相比,核電行業似乎比較封閉。但在核能業界,實際上是非常開放的。國際上有許多的核方麵的國際組織,有政府間的,如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也有業界自發成立的,如**核營運者協會(WANO)。它們每年都會組織大量的核能技術與**方麵的國際活動。另外,國與國之間、地區之間關於核能合作的雙邊活動也非常頻繁。
1973年美國三裡島事故,特彆是在1986年切爾諾貝利災難性事故的發生,使**各營運者意識到任何一個電站發生嚴重事故都會對其他核電站造成影響。19895月份,**核營運者協會宣告成立,全球**的核電營運者皆自願加入其中,進行嚴格的同行評估,各營運者以開放心態相互交流經驗和教訓,以追求**的標準致力於不斷提高核**水平,改進核電的經濟性。
有鑒於此,2002年在國防科工委的推動下,大陸成立了核電同行評估和運行經驗交流委員會。2008年,這項工作委托給了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從2009年開始,根據大陸核電在建項目越來越多,核能協會開展了對在建核電項目的同行評估試點。在建項目同行評估是**核營運者協會目前想做而冇有組織開展的一項服務,他們十分欣賞我們的工作,並就此到協會進行了交流。目前,同行評估作為業內排查問題、改進核電站**水平的一種重要手段,核能協會每年都舉行3-5場評估活動,對大陸運行電廠和在建核電項目進行嚴格的同行評估。為**評估查出的問題得到及時整改,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對被評估電廠進行跟蹤回訪。
作為政府間的核領域*大的國際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製定了《核事故及早通報公約》,建立了全球核核事故應急響應框架和網絡,在事故狀況下,及時向各國提供**的、經過核實的核事故信息。
未來兩岸在核**合作方麵,**信息的通報機製是一個重要內容。*近正組織專家對各項細節進行研究,使之更符合兩岸的情況,畢竟大陸和台灣是兄弟之間的互動,與前者有彆,也應該做得更好。
未來不存在太多實質性障礙
問:伴隨下一步實質性合作的深入,兩岸在核能合作方麵會麵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龍茂雄:實質性合作的深入,將給兩岸核電**營運水平的提高帶來很多幫助,通過經驗交流和技術協作,核電營運的**性、經濟性將會顯著提升。可以預見,未來兩岸核能合作過程中,不會存在太多實質性障礙,兩岸加強核**合作和核電技術交流的趨勢不會逆轉,兩岸會大力支持,不斷擴大兩岸核能合作與交流領域、深化合作力度。
問: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未來的兩岸交流上將扮演什麼角色?
龍茂雄:在兩岸交流方麵,協會成立以來一個主要想法,就是為兩岸核能合作提供平台和渠道。作為一個目前擁有297家成員單位的核能行業組織(每年都有數十家核能相關單位申請加入協會),核能協會在大陸核能領域具備一定的代表性。通過我們這個渠道跟台灣有關團體進行核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岸核電站運行和技術領域的相互了解,可以起到很好的橋梁紐帶的作用。
過去跟台灣相關組織開展過的活動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隨著對福島核事故認識的深入,今後兩岸核能合作將會提高到更高層次,將會更加重視核**合作,並從建立固定的機製方麵來加強,對核能協會的要求也會更高。